首页

蕾拉女王拿烟头烫睾丸视频

时间:2025-05-26 02:36:46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81370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首个“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特展启幕

北京4月12日电 中国海警局12日发布消息,4月12日,中国海警2502舰艇编队在中国钓鱼岛领海内巡航。这是中国海警依法开展的维权巡航活动。(完)

奥运会大众马拉松比赛女子第一名黄雪梅获颁“厦门市全民健身特别贡献奖”

甲辰龙年的第一场雪来了,江苏多地发布调休通知。2月22日,南京、镇江、泰州、扬州教育局发布通知,2月23日(周五)调休一天,课务调整至2月25日(周日)。

香港第三季GDP预估同比升1.8%

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热爱,驱使谷尼克踏上了更加广阔的中国之旅,也让他坚定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从北方的哈尔滨到南方的广州,从东部的上海到西部的新疆。来华十余载,他的足迹已遍布大江南北。“2021年,我在中国媒体上的英文演讲,有幸受到华春莹女士的转发。我努力通过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更真实的中国。”谷尼克如是说。

2024“故宫以东”古建艺术季开幕 发布“古建联城”名单搭建文旅合作平台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只要我们携手同心、行而不辍,就一定能汇聚起合作共赢的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迎来人类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解局丨这是中日韩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明确信号

另据了解,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等消费新场景,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数字教育等新模式,加快无人零售店、自提柜、云柜等新业态布局,支持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发展。加快建设和升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推出一批新型信息消费项目。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